首页» 学院新闻

学院新闻

喜迎建党百年 传承红色基因 ——人文学院2017级社会工作专业德育终期答辩

撰稿:向小平  编辑:陈静


2021年6月15日,人文学院2017级社会工作专业的同学在综B报告厅举行了德育终期答辩,学院党委书记娄秀红书记,党委副书记刘伟光书记、社会工作专业副系主任郑佳然老师和辅导员梁雯老师出席了本次德育答辩。

首先,本次答辩由班长韩金帝主持,下午14点,答辩正式开始,同学们分享了自己四年的经历、成长和收获。



其次,在答辩会上同学和老师们还一同观看了“红色青年文物说”中的《董必武题南湖诗》和《赵一曼:一封迟到21年的家书》,作为大学四年最后一次集中开展的特别的党史学习教育。翻开厚重的中国共产党百年党史,从取得革命的伟大胜利到迈向民族的伟大复兴,一件件饱经沧桑的革命文物,记录了一段段直抵人心的红色故事、一个个继往开来的历史瞬间,是中国共产党披荆斩棘、砥砺奋进最好的见证,更是砥砺我们继续前进的精神指引。

最后,在同学们分享结束后,学院党委娄秀红书记为同学们做了思想动员,鼓励同学们勇敢生活、热爱生活,传承理工红色基因。刘伟光副书记结合自己的大学时光,从生活上、学习上给予同学们殷切嘱托,希望大家能够终身学习,不懈奋斗。辅导员梁雯老师也祝愿大家在今后的人生中平安喜乐,肆意但有梦想,张扬却充满担当。



“今日,我们以母校为荣。未来,母校以我们为荣。”2017年社会工作专业的毕业生们,未来可期!

 

 
 
 


学生们收获满满,感悟深刻,观后感如下:

学生党员雨桑:在观看《红色文物青年说》时,我似乎随着历史记忆来到了那艘飞檐斗角的红船上。1964年,78岁高龄的董必武同志专程前往嘉兴南湖视察工作,并感慨赋诗。“革命声传画舫中,诞生共党庆工农。重来正值清明节,烟雨迷濛访旧踪。”短短二十八个字,重现了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的场景,揭开了中国共产党引领一个民族书写救亡图存的壮丽史诗。

1921年的中国,正遭遇深重的民族危机。风雨如晦、暗夜如磐,无数仁人志士进行了千辛万苦的探索和不屈不挠的斗争,才迎来了今天的光明。而南湖上的红船,正是中国共产党诞生的摇篮。中国革命的领航者们,作出了惊天动地的壮举,从此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

初心化力,使命在肩。一百年来,小小红船承载着人民的重托、民族的希望,越过急流险滩,穿过惊涛骇浪,成为了领航中国行稳致远的巍巍巨轮。

翻开厚重的中国共产党百年党史,从取得革命的伟大胜利到迈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一件件饱经沧桑的革命文物,记录了一段段直抵人心的红色故事、一个个继往开来的历史瞬间,是中国共产党披荆斩棘、砥砺奋进最好的见证。

学生何嘉靓:“赵一曼:一封迟到21年的家书 ” 。赵一曼从在家人的反对下仍旧坚持接受革命新思想,加入中国共产党,走上争取人民解放的道路,到留学归国后秘密开展党的工作,再到九一八事变后在东北从事抗日斗争,赵一曼仅31年的人生,近乎三分之一的时光都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未将头颅新故国,甘将热血沃中华。白山黑水除敌寇,笑看锦旗红似花。”这短短四句话,展示了赵一曼豪气的抗日理想。在后来为掩护部队腿部受伤被俘之后,赵一曼以芊芊弱质对抗日军的严刑逼供,但她没有屈服,以钢铁般的意志向敌人展示了民族的气节。而当死亡迫近时,她没有惊慌失措,做好了为抗日斗争而献身的准备。

临别前,她留给远方的儿子一封150余字的家书,但这封家书,却晚到了21年。通过阅读这封家书,我们可以感受到她“苟利国家身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家国情怀,也感受到她对于孩子的一腔母爱。这封家书,让人动容,令人落泪。

在革命年代,还有无数为民族大爱无法与家人常伴的志士,还有无数为革命事业而牺牲的烈士,我们今天能够安心地生活、与家人相伴,离不开革命先烈们抛头颅、洒热血,离不开他们的无私付出。百年芳华,初心传承,今日的我们也应该秉持自己为人民服务的初心和坚守,坚定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坚定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继续为党的事业、为人民的利益忘我拼搏、无私奉献!

(审核:娄秀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