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院新闻

学院新闻

素质教育:让未来更美好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大学素质教育研究分会2020年年会 暨第九届大学素质教育高层论坛在洛阳隆重召开

供稿:人文学院  摄影:河南科技大学  编辑:石莉

  2020年10月15日至17日,由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大学素质教育研究分会与河南科技大学联合主办的“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大学素质教育研究分会2020年年会暨第九届大学素质教育高层论坛”在河南洛阳隆重召开。年会主题为“素质教育:让未来更美好”。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理工大学、河南科技大学、南开大学、中国农业大学、电子科技大学、郑州大学、南京农业大学、大连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等200余所高校的600余位书记校长、专家学者、教师学生参加了本次年会。

  大学素质教育研究分会副理事长、河南科技大学副校长宋书中主持了16日上午的开幕式。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秘书长姜恩来,河南省教育厅高教处处长张水潮,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大学素质教育研究分会理事长、北京理工大学副校长、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校长李和章,河南科技大学党委书记崔世忠等先后致辞。大学素质教育研究分会顾问、北京大学原常务副校长王义遒,大学素质教育研究分会顾问、西安交通大学原副校长于德弘,郑州大学副校长张倩红、中国农业大学副校长王涛、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副校长施大宁、南京农业大学党委副书记王春春、大连大学副校长李玉光、广东工业大学原党委副书记汤耀平、武昌理工学院校长赵作斌等多位研究分会副理事长,以及电子科技大学党委副书记申小蓉、泰山职业技术学院校长毕于民等多位高校领导出席大会。

  姜恩来在致辞中充分肯定了本次年会的及时性与必要性,认为会议的主题极具战略意义。未来的社会将物质更丰裕,科技更发达,如何能够更好地帮助青年人在优越的环境中保有自我探索的热情,发展更为全面的能力,助力青年人在“两个大局”的时代变革中以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风雨无阻的精神状态担起民族复兴大任,为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顽强拼搏,乃是素质教育的时代使命。大学素质教育研究分会与河南科技大学通力合作,积极响应新时代“中西部教育振兴计划”,推动新时代素质教育的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

  李和章作了大学素质教育研究分会工作报告,汇报了分会五大品牌活动。品牌一:围绕教育主题,组织高层论坛;品牌二:组织交流活动,引领素质教育;品牌三:组织课题立项,推动理论研究;品牌四:编辑出版文集,积淀宝贵资料;品牌五:加强全球合作,提高学会影响。

  在16日上午的“书记校长论坛”上,张倩红作了题为“以中原文化为特色的大学文化育人体系的构建”报告。施大宁作了题为“课程思政教育理念的思考与实践”报告。王涛以“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为题作报告。中原大学校长张光正在线作了题为“全人教育理念引领的中原大学通识教育”的报告。申小蓉以“新工科人才培养中艺术和科技融合教育探索”为题作报告。赵作斌作了题为“素质教育:中国教育的时代标帜”的报告。

  17日上午的“专家学者论坛”由大学素质教育研究分会学术委员、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侯定凯主持。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副院长刘云杉作了题为“求学与做人:通专如何融合”的报告。大学素质教育研究分会学术委员、广岛大学高等教育研究开发中心终身教授黄福涛以“日本教养教育:变化与启示”为题在线分享报告。加州州立大学首府分校终身教授周坚中在线作了题为“加州州立大学的通识教育对中国大学的启示”报告。

  本次会议开拓论坛新视角,于17日上午进行了“大学生论坛”。该论坛由大学素质教育研究分会副理事长、秘书长,北京理工大学研究员庞海芍主持,并邀请了北京理工大学材料学院2017级本科生白志军、国防科技大学气象海洋学院2017级本科生吕胤墀、北京理工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2019级研究生柳姝婷、河南科技大学法学院2020级研究生曹君娴,以访谈对话的形式,分享了学生视角下素质教育对大学生成长的影响。与会代表聆听了来自学生最真实的反馈。新颖的形式、热烈的互动,收获了一致好评。该论坛也吸引了研究分会顾问王义遒老校长参与讨论,王校长鼓励青年人要有拼搏力和战斗力,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他强调素质教育就是让每个人找到自己,坚持学习,赢得美好未来!

  17日上午的“教务处长论坛”  由汤耀平主持。北京理工大学教务部部长栗苹作了题为“北京理工大学人才培养改革与素质教育实践”的报告。南开大学教务处处长李川勇作了题为“服务学习推动的劳动教育课程建设”的报告。华东师范大学大夏书院党委书记韩春红以“书院制模式助力拔尖人才培养的思考和实践探索”为题作报告。

  17日上午的“企业家论坛”由毕于民主持。洛阳国宏投资集团人力资源高级顾问、原第一拖拉机股份有限公司人力资源部部长郁勤明作了题为“装备制造业对大学生综合素质需求的分析”的报告,分享了企业视角下素质教育对大学生未来发展的影响。

  16日下午,会议举行了6场平行分论坛,与会者围绕“新时代素质教育”、“德智体美劳教育规律”、“通专融合培养模式”、“通识课程教学创新”、“素质教育与大学生成长”、“大学生领导力教育”等多个专题,以不同站位和视角进行了深入研讨。首都师范大学苏寄宛、华东师范大学沈晔、哈尔滨工业大学张昊春、泰山职业技术学院毕于民、电子科技大学刘惠等60位发言人带来51场精彩纷呈的报告。众多研究报告体现出“运用‘新思维’、抓准‘真问题’;探索‘新模式’、做好‘真研究’;开拓‘新境界’、推动‘真创新’”  等特点。大会收到会议论文共计105篇。

  15日、16日晚,会议先后安排了前置专题研修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通识教育”,及电影《掬水月在手》的会议首映。研修坊特邀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曹胜高、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徐克谦,分享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大学通识教育中的中国传统思想文化教学”主题报告,热烈交流和深度学习,使参与者收获满满、高度称赞,三个多小时的研修坊仍觉意犹未尽。电影《掬水月在手》通过记录叶嘉莹坎坷而非凡的一生,弘扬中国诗词深厚的文化内涵与历史价值,带给与会者美的洗礼与精神享受,收获了与会代表们的高度评价。

  闭幕式上,李和章作了大会总结。他指出,素质教育工作者要基于对素质教育内涵的诠释和定位,来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解决新时代中国高等教育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么培养人的时代课题。高素质人才首先是有优秀品格,有敬畏心、感恩心、仁爱心、有中国心的人;二是有积极正确的人生态度、价值取向,有责任担当的人;三是有德行、有理性、有领导力、团结协作的人;四是知能合一的人,具备知识创新、方法创新、能力创新的人。素质教育是一种教育思想,也是教育方法,是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的教育。作为素质教育工作者,第一、文化滋养,用文化滋润学生的心,使学生修身立德、明理悟道、滋心养性;第二、科学教育,克服科学知识的碎片化、科学教育的平庸化;第三、社会实践和创新创业,使大学生在实践创新中增强社会责任感、提升实践创新能力;第四、全课程全课堂,要给每门课赋予素质教育的责任,给每位教师赋予课堂使命,这个责任和使命就是培养大学生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素质教育与思政教育、课程思政同向同行;第五、全场域的素质教育,形成师生员工素质教育共同体。

  此次年会,河南科技大学高度重视,高效承办,李和章代表大学素质教育研究分会向河南科技大学致以衷心的感谢并颁发了感谢信。最后,会议进行了大学素质教育研究分会锦旗传递仪式,2021年年会将在武昌理工学院主办。

  本次年会呈现出五大亮点:一是在10月9日召开了线上常务理事会,65位常务理事代表在线参会交流,为会议成功举办奠定基础;二是举办了前置专题研修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通识教育”;三是丰富论坛形式,加强跨界对话,会议特别安排了书记校长论坛、专家学者论坛、教务处长论坛、大学生论坛、企业家论坛…;四是疫情之下依然带来全球视野,特别邀请了美国、日本、中国台湾地区的嘉宾云端发言。五是南开大学赠送的电影《掬水月在手》在会议首映。

  与会代表普遍认为,此次年会形式新颖,内容丰富,进行了素质教育的理论探讨和实践经验分享,有意义、有内涵、质量高、收获大。对弘扬中国特色的素质教育思想,扎根中国大学发展素质教育富有积极意义。会后的反馈调查显示,参会代表的满意度高达97.88%;大家在反馈问卷、微信群、QQ群等留下近百条留言,如“素质教育越来越得到重视,必然是未来发展趋势与重心所在!”“教育不再是以前的教育,素质教育任重道远。”“各位专家学者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及科研精神深深感动了我。”“对于书院制有了更为深入的认识,也有了较为清晰的构想。”“这次参会让我找到了归属感,聆听行业的心声,借鉴各自的经验,探索自己的路子。”“感谢大学素质教育研究分会,感谢河南科技大学,意外参会,意外之喜!”……

  与会专家们认为,素质教育是中国教育界开创的具有自身特色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在多年的发展中,积极推动了中国教育向前发展。大学素质教育的开展必须以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为最终目标,结合高等教育普及化新阶段的具体特点,不断探索回应国家发展需要和学生成长需求的素质教育发展模式,因地制宜地开展丰富多彩的素质教育实践,并及时提炼经验、总结规律、推广思想,努力构建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

  中共中央、国务院在近日印发的《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中再次重申“发展素质教育”,也着重提到“要坚决克服重智育轻德育、重分数轻素质等片面办学行为,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这些都充分表明国家对素质教育的高度重视,同时也为素质教育今后的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指明了前进方向。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大学素质教育研究分会将一如既往,政治上坚持高站位;思路上坚持大格局;事业上坚持谋长远;工作上坚持善作为。加强素质教育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的研究,增强理论创新能力;深化重大政策研究,增强咨政服务能力;聚焦素质教育热点难点问题研究,增强引领改革发展能力;积极参与国际前沿问题研究,增强国际学术对话能力。努力建设成为具有中国特色、国际影响的教育学术社团!

(审核人:娄秀红  庞海芍)